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各地都有舞龙习俗,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碧街道下小溪村的“盘龙灯”可谓壮观。
缙云县山川优美、风光殊胜,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据县志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便有了缙云之名,缙云的许多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都可隐约看到与黄帝文化的关联。下小溪村隶属于缙云县新碧街道,已有六百多年的舞龙历史,这里的龙灯远近闻名,龙灯的造型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裱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舞蹈为一炉,保留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原生态。今年正月十五,村里举办舞龙灯会,万人共迎“全球最大龙头”,全村舞龙贺新春。让我们随浙江几位摄影家朋友一同去感受这个江南古老村落激昂的热情。
下小溪村广场上龙腾盘旋犹如大地飞龙。 韩志雅摄
为了拍摄到舞龙前“洗龙板、扎龙架、画龙鳞、点龙睛、迎龙首、接龙身”等准备工作。我们提前一天便来到下小溪村。在村剧院一侧有一个存放龙头的洞府“龙头间”,村民们正围着观看技师站在梯子和脚手架上装点着龙头,边上有一位87岁的老者正在指挥,他就是下小溪板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官生。
陈官生向我们介绍了下小溪板龙的制作和一些有趣的故事。龙首长5.5米,宽2.4米,装上龙角高达七至八米,抬起来约有三层楼高,为了保持平衡,两边须用绳子牵拉。龙长最多时达200多节,每节2.1米。用于编扎龙头的竹篾要600斤,铁丝20斤,用于裱糊的全开棉纸260张,龙头内装有140多盏灯,并内置发电机。龙头与龙身相连处三道弯,比起普通的一道弯、两道弯要显得更有气势。龙头中间和基底下横排、竖排各三根松木,基底松木长的两根1丈2尺,短的5尺8寸。老人介绍,小溪舞龙已有600多年历史,明代永乐年间,该村进士陈柞在京城做官,还乡后把京城舞龙的风俗带了回来。1950年直到1981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30年没有舞龙,大龙头制作技术濒危。1981年陈官生应天时、地利、人和,发动村民恢复了大龙制作和舞龙习俗。
小龙进场,一路敲锣打鼓。李秋祥摄
上午九时,龙头被众人迎出洞府。潘志强摄
我们也从新碧街道负责人那里了解到更多新碧街道下小溪板龙的来历。
缙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老县城,也是一个山川优美、风光殊胜的祥瑞之地。它的得名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关,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于至元甲午(1294年)修撰的《历代真仙体道真鉴》首篇记述了轩辕黄帝的事迹,写道:“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炼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见,是曰缙云,因云缙云山。”可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便有了缙云之名。缙云的许多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都可隐约看到与黄帝文化的关联。如闻名遐迩的缙云烧饼,据说黄帝当年在缙云仙都鼎湖峰炼丹时将随身携带的面团贴入丹炉之壁烧烤充饥,受此启发便有了缙云人桶式炭炉烧烤的缙云饼。再如缙云仙都山一带盛产的龙须草。据说也是黄帝鼎湖峰炼丹得道乘龙升天时,臣民攀援龙须相随,致使龙须断坠落地,变化而来,谢灵运的《游名山志》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仙都龙须草的记载。那么,缙云的舞龙是不是暗含了纪念黄帝乘龙升天的意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世上最大的龙头就在缙云的新碧街道,此地与黄帝传说又有什么渊源呢?
中午12时,下小溪村老者以鸡血为龙点睛。潘志强摄
古代缙云有29都,一都、二都、三都都在新碧,而一都就是龙头,就是现在福康、新康地界;各朝京城官员到仙都膜拜轩辕皇帝,首先在我们这落脚休息,因此现在黄碧街后井村还保留有在当时来说就是“五星级”宾馆的“缙云馆”。黄碧什么意思?黄指黄帝,“碧”与“跸”谐音通假,相传该地即为轩辕黄帝南巡的驻跸之地,也就是轩辕黄帝南巡去仙都经过此地安营驻扎。虽然传说带有浪漫想象,但在当地的老百姓的心里,轩辕黄帝却不只是传说,而是实有人其事。人们对于人文始祖的缅怀是真切诚挚的。这些传说中积淀了缙云人的文化记忆和慎终追远的情怀。
中午12时点睛前,广场上小龙腾跃。温晓帆摄
点睛前双龙戏珠的热闹场景。韩志雅摄
与新碧街道毗邻的黄龙景区的得名也与黄帝有关。相传东海龙王三太子奉命到缙云山黄帝祠宇朝圣,沿途见浙闽一带溪河断流,草木枯死,百姓苦难,顿生怜恤之心,私自降雨。上天闻知,雷霆震怒,将三太子镇在仙都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天长地久,这蛰伏盘卷的小龙,就渐渐变成了山。人们为了纪念富有善心的小龙,就把山取名为黄龙山并建黄龙寺让人前来祭拜。站在观龙台上,俯瞰全景,整座黄龙山就像一条盘旋的卷龙,而黄龙寺后古松参天,浓荫覆地,石壁裸露处纹似龙身鳞甲,形象逼真,是一道奇异独特的风景。
点睛前祭龙头 潘志强摄
中午12时许,婺剧团演员们头戴脸谱,扮演跳八仙。李秋祥摄
村里的孩子们喜看龙灯。潘志强摄
每逢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舞龙习俗,缙云新碧街道下小溪村的“盘龙灯”可谓壮观。这天上午9时许,我们翘首以盼的“大龙头”在锣鼓小号声中,由百位青壮年抬出“龙府”。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龙头被抬至广场坐南朝北,龙头前的几张八仙桌上摆放起祭拜龙头的灯香、果品、猪头、米饭等,中午12时正,三条小龙翩游而至,齐聚龙头前。一位长者手抓白色雄鸡 ,口咬鸡冠,以血点睛,刹那间龙眼放出光芒。龙头周身的百余盏灯齐刷刷亮起,闪闪烁烁。
中午时分,从高空俯瞰广场,有龙形天下的气势。韩志雅摄
婺剧团演员们头戴脸谱,扮演跳八仙,八仙手中变幻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祝语,祝愿人间吉祥喜乐、生活美满,场面隆重而又神圣。各家各户把自己做的龙身一节一节连缀起来。直到下午四时多,两百多节龙身连成一体。傍晚五时,下小溪村万人空巷,各地游客闻风而至,男女老少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炮仗响起,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号子声、喝彩声齐声喧天。龙身在村民们抬举奔跑中翻江倒海地腾跃盘旋起来。天色渐暗,傍晚六时左右,龙头游向村头的“勇功庙”。龙行过处,烟花爆竹此起彼伏,远远望去,蜿蜒游走的巨龙就成了流光溢彩、闪耀发光的灯带。
晚上六时许,龙头舞到勇公庙祈福。王文杰摄
晚上八时许,广场上长龙盘旋组成太极8字形、S形等多种阵图。
韩志雅摄
行完祭拜仪式,晚上八时许,一轮圆月冉冉升起,这“天下第一龙”回到了广场,进行难度最大、也是最精彩的“盘龙”表演。这是一天中龙舞表演的高潮。只见几百名舞龙者协调配合,前面一声呐喊,后头奋力跟上,龙珠左右上下变换着方位,龙头紧跟追随,时而盘成太极圈,时而盘成8字形,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头尾相衔,进出穿插,高下起伏,左右腾跃,变幻着阵型,气势威武,甚是壮观。周边楼房的每层阳台都挤满了人,摄影师“长枪短炮”地找好了最佳角度和制高点,对村民们来说,年味最浓的莫过于舞龙这一刻。
这龙舞腾空之雄姿正如同今日之中国,“飞龙在天”的愿景越来越清晰。祝愿伟大祖国大展鸿图、日新月异。
原载 | 《中国艺术》2017年第2期
文字作者 | 王文杰
编辑 | 张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