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编辑和美术爱好者关心自己所从事或关注的领域在国际书展这个层面上的表现,仅以刚刚结束的第2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切入点,综合这些年在版权贸易中的经历,以及与海外客户反馈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二,管中窥豹。
观察美术类图书在图博会上的亮点,有一个前提是先找到这些出版社。同法兰克福等老牌国际书展的策展不同,亦有国内外出版体系不同的原因,中国的美术类出版单位散见于各个大的出版集团内部,比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要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展群内去找,上海书画社要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展群里去找,这个对海外客户是个考验。而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如果您想专门集中了解一下美术出版板块的话,是可以到专门的艺术展厅或者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您所关注的此类图书产品的国际知名品牌社的。
在美术出版社中找亮点,似易非易。因为艺术类图书目前品种数和印数双双下降,而总印张数在增长。在展架上诸多非新书以外,您会看到各种“全集”“典藏版”“珍本”,就像许多艺术家喜欢画大画一样,貌似非此不能体现自身品味与价值一般。另一类卖点书是引进版,包括艺术理论和与艺术相关的跨界图书,比如艺术心理治疗类等。前述两类书也是近年美术类出版社的主要引进品种,此外是烹饪与摄影及当代艺术,对于后三类的引进项目,国内的文化公司力度有时大于体制内的出版社,因为他们有更灵活的销售渠道,也因为他们有更敏锐的触觉。我们通常所说国内的美术出版社或美术类图书其实只是国际上大的视觉艺术出版公司很小的一个品类或分支。就是说,我们在图书产品大量同质化的今天,同时还有许多漏项,这个矛盾似乎是个笑话,但个中原因又不言自明。早些年海外出版公司并不认同中国的民营公司,包括质疑他们的资质、信誉和能力等,但是经过一些民营公司几年来的沟通与项目实践,他们已经取得了足够的信任与支持,许多新的产品,海外出版公司会优先知会或考虑他们,这与体制内单位的选题论证时间长、环节多、效率低、销售局限都不无关系。
鉴于美术类图书的输出情况,谈论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中国梦范畴的问题,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以本人多年的工作经历看,美术类图书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可以通过读图而跨越语言翻译障碍那么简单和容易,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比如中国及中国文化之于外国受众的被关注度和被接受度有时不能单纯从国内社会生活中感知到;比如在经济危机和出版下滑的经济背景下,四色印刷一部美术图书的成本要远大于引进一部小说的成本,而二者的受众人数比自然也是相反的;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国内外的阅读习惯不同,绘画作品的审美不同,理论和学术类图书的方法论不同,这些都是中国图书看似都有些卖点但又似乎都不大适宜被引到海外的原因;再有是中国从出版社到作者,从出版管理制度到代理制度都与国外有很大差别,真正深入地实施一项版权贸易会面临很多图片版权问题、图版政治问题等等不好言明却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前述我所列举的困难程度不是让大家知难而退,而是希望我们由上至下都能现实地、务实地,以渐进式而不是激进式地去研究国际市场和国际出版规律,在水到渠成中达成版权贸易,实现文化交流。
美术类出版社虽然是专业出版社,但是其发展氛围和冷暖态势无法独立于整个出版业,更不能脱身于社会大的生态环境。所以它的发展,一方面仰仗于对读者受众的引导与尊重,另一方面更在于对自身职业性与专业性的提升。如果将两者概括为一点,那就是真正找到受众并找到服务他们的方式。
此文原载于2016年9月26日《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