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连环画:宋元至清末

发展简史

日期:2016-08-08
收藏 1758

至宋元明时代,出现了连续性较强的插图连环画。尤其是随着雕版印刷的繁荣,连环画越来越多,如明代出版的《胡笳十八拍》和《孔子圣迹图》,以及《虞氏平话五种》、《全相平话三国志》等。明末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利用单幅或多幅的图画,加上和画面相应的文字,说明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这些都已经具备了今天连环画的基本构成要素。
清末石印术的使用,使连环画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清代晚期,值得注意的是石印连环画和年画连环画。光绪十年(1884),《点石斋画报》刊载了关于朝鲜东学党事变的连环画十幅,绘记事变发生的始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文益书局出版了连环画《三国志》,全书二百余幅画面,是近代石印连环画的第一部。当以传记、戏曲、小说为内容的年画兴起之后,群众逐渐不满足于观赏其某一段情节,而要求看到故事的全过程,这样年画连环画便应运而生。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是著名的年画连环画产地。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一、宋、元、明
1. 永乐宫壁画

1470623953966741.jpg

宋、元、明的连环画,在庙宇壁画中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元代山西永济(旧址)永乐宫纯阳殿彩色壁画(共52幅),是道教始祖吕洞宾(神话故事中的八仙之一)的画传。全殿壁画共有212平方米,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吕洞宾从在咸阳降生起,一直到赶考、得道、成仙的故事。每幅画的主题都很清晰明确,绘画的技法多样,生活气息浓厚。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作者“禽昌朱好古门人张遵礼”等人的题记。这是一件集体绘制的作品,但难能可贵的是,风格却颇为统一。
2. 《胡笳十八拍》

22_201211261353132Sx6l.jpg

《胡笳十八拍》,相传唐代的阎立本和杨宁、以及宋代的李唐、明代的尤求、仇英都画过这一题材的作品,有的叫《胡笳十八拍》,也有的叫《胡笳图》,还有的叫《蔡琰归汉图》、或《文姬归汉图》,能容都是根据东汉蔡琰(文姬)作的辞曲所绘,辞意描绘的是:东汉末年蔡琰在战乱被匈奴掳去,后经曹操遣使赎回来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遗憾的是,上述那些画家的作品大多都失传了。现在存在国内最完整的一卷,是在南京博物馆里收藏的明人摹本《胡笳十八》。工笔设色,全图共十八幅,文图对照,是一套典型的有图有文的连环画。每幅图的左边书写着《胡笳十八拍》的原诗,整个绘图用笔工整,色调鲜明。这套摹本很像明代仇英的风格,也可能是有人摹仇英的作品。
画家分常细腻地描绘了蔡文姬从被俘到归汉的曲折过程。内容有:(1)战乱被掳,(2)尘沙千里,(3)陇边饮食,(4)遥思乡土,(5)望鸿思汉,(6)边城寒夜,(7)异域添愁,(8)塞上幽怨,(9)穹庐问天,(10)边城寒月,(11)含羞育儿,(12)汉使赎身,(13)母子分离,(14)帷车惊梦,(15)征途思儿,(16)天各一方,(17)伤感归程,(18)长安归来。共18个故事情节。
3. 《全相注释西厢记》

22_201211261353134JPEz.jpg

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琐谈》一文中曾说:“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朝弘治戊午年间刻印的《全相注释西厢记》就是鲁先生所说的上图下说的一种连环画形式。全书页页有图,上图下文,全书共有256幅图,技艺精湛,是一本“唱与图合”的大型戏曲连环画。
4. 《孔子圣迹图》

22_201211261357311zDd3.jpg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及、政治家、教育家。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敬、怀念,从汉代起,人们就开始塑造能够诉诸于视觉的孔子形象。《圣迹之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多出现于明代,有彩绘本,木刻本,石刻本。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圣迹图》,只要是明版的,也早为收藏家所宝重。”曲阜孔庙圣迹殿的连环壁画《孔子圣迹图》是明万历年绘刻,长达120幅。这套作品由当时的巡按御史何出光聘请苏州画家杨芝作画,吴郡章草雕刻,以反映人物事迹为主,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图画。它图文并茂,择要介绍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近几年根据过去的版本重新出版的《孔子圣迹图》有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88年根据山东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供稿做为《连环画艺术丛书》(姜维朴主编)而编印的一种版本,该书为明代较早的木刻版本,是依据明代石刻而雕刻成的,作品共有图94幅,造型古朴,构图严谨,图文结合紧密,是一部早期的比较完整的传记连环画。为了突出表现孔子形象,图中的孔子比周围的人物要大得多,这也是连环画从内容出发的一种艺术夸张手法。彩绘本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根据曲阜县文物管理局供稿而印的一种,有彩图36幅,据介绍是根据明代彩绘版编印的。作品中的形象与石刻、木刻版基本相似,用色鲜明精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清
清代的人物画方面也有不少宝贵而丰富的遗产,可供我们研究、继承。连环画的情况也是如此。清代宫廷里产生了不少为皇家、功臣歌功颂德的大型连环画作品。民间艺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得以繁荣,年画则发展到了历史上空前兴盛的程度,其中有许多是相当完整的连环画作品。到清末,随着书籍插图的继续发展,已出现了早期的印成出版物的连环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多种多样的连环画形式,也都在不断发展。
1. 清代帝王画卷

1470624703140426.jpg

《清始祖传说图》,是一套很典型的传说故事连环画。此图出自《清实录》。采用的是作文(满汉两种文字)右图的形式。《康熙南巡图》是一套表现康熙皇帝为加强国内多民族的统一而六次南巡的大型纪传体连环画,主要绘者王翚(1632-1717)执笔画了草稿,分4片,记12卷,经玄烨过目后发还,正式落稿。正本《康熙南巡图》12卷,绢本,设色,历时3年才完成,成为一套大型连续性叙事画。其中表现康熙南巡的一些场景,颇为宏伟壮观。
与《康熙南巡图》相类似的还有《乾隆南巡图》、《雍正行乐图》等,都是纪传体的连环画,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清代帝王生活,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面貌。
2. 生产题材连环图画

1470624793377622.jpg

清代还有多种多样的《耕织图》。以焦秉贞绘、朱圭所刻的焦本《耕织图》为流行最广,焦秉贞是康熙朝代钦天监五官正,也是内廷的供奉画家,懂得科学。他接受了从晚明以来输入的西画影响,如明暗、透视关系等。刻手朱圭刀法精细,能体现原作精神,使木刻连环画有了新的发展。
清代创作的表现生产劳动的连环画颇多,除《耕织图》外,还有《棉花图》、《熬波图》(即熬盐)、《火井盐井图》、《农器谱》、《农书》、《蚕谱》、《冶陶》、《冶墨》等等,说明连环画在表现生产劳动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连环画的功能进一步拓宽。
3. “回回图”

1470624848438768.jpg

清末,石印技术从西方输入后,我国就产生了石印年画,因为其成本低,很快得到了发展。石印连环画开始于“回回图”。就是每一篇都插图,每一回都插图的意思。如光绪十年(1884年)的《聊斋》、《今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就是“回回图”最早的本子,笔法都十分工整细腻。
就在这“回回图”为读者所喜爱的影响下,在光绪二十五年(1988),石印连环图画的第一部书,朱芝轩的《〈三国志演义〉全  连环画--韩腊梅图》,就由上海文益书局出版了。
4. 《点石斋画报》

22_201210231458221O1mE.jpg

从新闻事业兴起以后,在报刊上也时有连环画图画的刊载。
1884年5月8日,英商美查主办的《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时事画报之一。为石印旬刊。由英商点石斋石印局发行,随《申报》附送,也单独发售。晚清著名画家吴友如主绘。配合《申报》国内外时事新闻,发表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

相关文章

产品

连环画数字图书馆

多媒体U盘阅读器

触控一体机系统

连环画纸质图书

服务

在线阅读

商品订购

技术服务

定制出版

资源

资讯

百科

原创

社区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

收藏本站

APP下载

合作单位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SINOCOMIC 联系我们 友情合作 网站地图 服务条款 版权说明 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773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781  

连环画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选择“扫一扫”功能。对准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