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画的传承 --兼议发展与创新

文化传承

日期:2016-08-31
收藏 1201

中国画历来讲究传承(当然其他文化都要有传承),传承即继承传统。愚以为中国画的传承,一是工具的传承;二是技法的传承;三是师门的传承;四是民间自学、即草根的传承。

中国画讲书画同源,远古没纸笔墨砚文房四宝,人们在石板、龟甲、钟鼎、画像砖上刻铸字画、鸟兽、鱼虫、花草、人物、山水图案,那应是远古时代的中国书画,那时的工具是刀、石、骨、龟甲、青铜器或墓室的画像砖等。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之时,则有了笔墨、竹简、绫绢可作书画。西汉蔡伦总结和丰富了造纸术,而宣纸据《历代名画记》、《新唐书》记载起于唐代安徽泾县、宣城等地,唐以后则中国画的工具就较完备,即具备了笔墨纸(宣纸或绫绢)砚的文房四宝了,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中国画技法传承,指的主要是有文房四宝后的技法,我们历来讲书画同源,这主要是点线的结合,古代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主,点辅之再发展到点线面的结合,有了线的勾勒皴擦点染,慢慢有了墨韵的浓淡丰富变化。而谢赫六法则有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就包括了构图(经营位置)、造型(应物写形)、写生(传移模写)、笔法(骨法用笔)、染色(随类赋彩)、神韵(气韵生动)。在当时谢赫六法是对中国画的极大发展和创新。以后中国画家在不断的继承发展中,提出了十八描的人物技法、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法以及散点透视法,提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说,所以说中国画在历代技法传承中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技法的传承和发展主要经过两个途径,一个是拜师学艺,直接登堂入室听老师面授,另一个是自学成才,自找技法书籍临摹,研读历代名家。先谈谈拜师学艺,中国古代没有美术学院,学习书画更应是上门请教,或叫入室弟子,有权势钱财人家也可聘老师到家中上课,或亲友相传,父子相承。到了近现代,当代则有了各类艺术学校、美术学院,通过考试入学,由讲师教授,导师授课。不少画院,艺术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甚至书画家个人都办起了各种长期短期培训班进行讲学,授课,这些主要是学院派了。还有一些没有条件或机会直接登堂拜师,或入美术院校学习的学子,但他们非常痴迷书画,有极强的悟性或这方面天赋,在艺术上有志向、有理念、有追求,则会克服种种困难、不怕挫折、冷遇,坚韧不拔地临摹,研读古典文学、诗文、美学、哲学来丰富提高自已、这些人应算民间或草根艺术家,不受门派影响,广收并蓄,经过长年积累,大器晚成者有之,卓然成家者有之,古今亦不鲜见。

有人认为,传承就是要拜师学艺,就要对某某大师某某流派有传承,要像某某大师或流派,有其风格或个性则是传承。其实大师们的作品是他们在研究、实践、写生、创作中的成果,其作品虽有风格有个性,但终是书画艺术大河中的流水、波涛、浪花,而不是艺术的本源。而艺术真正的源头应是火热的社会生活,随时发生的大小历史事件或动人故事,是自然,造化、是名山、大川、世界万象。如只象某位大师,有他的影子,只是浅薄形似而已。苏东坡言“论画求形似,见与小儿邻”,齐白石言“学我者生,象我者死”,故传承的关键是要发展,要创新,要超越,前朝大师是不可替代的,但不是不可超越的,如果一味地认为传承就是要象前人,摹芥子园,临董源、巨然、黄公望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东抄西搬,那还有中国画的今天吗?姚治华教授认为“艺术家首先把握住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寻找艺术本源,从大自然中领会真谛,在生活中吸取营养。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就是画家和自然要融为一体。一个力求改革创新的中国画家,一定是在传承了古今中外名家技法,或研究推敲之后,融百家之法为已法,得无法之法为至法,走千山,涉万水,拜大自然为师,胸有古今中外,腹藏万水千山,则创作下笔如有神,新作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气韵似云海翻腾,雷霆轰鸣,或驾雨乘风、神龙难见首尾,岂闭门造车,抄搬古人名师之辈能与之同语也。当然,艺术的创新要历尽坎坷,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往往要几十年的历练,甚至是一辈子,象黄秋园耕耘一辈子,到死画稿飘零、穷愁潦倒,连个省美协会员都被拒之门外。正如杜荀鹤诗曰:“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故艺术大家,院校科班可出,民间也可出,正如吴冠中陈丹青言:真正的艺术家在民间。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凡高、齐白石、黄永玉、黄秋园莫不如是,且他们都是具有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艺术家”。

中国画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即画外功的修养,不然你只能是个懂点技法的画匠。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必须要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化的滋润,哲学的、美学的、文学诗词的等等画外功的修养。一副好画,哪怕是小品,题上几行高雅的款式或一首小诗,则诗书画合一。郑板桥所以能成为扬州八怪之首屈一指者,卓然而成大家,就因其离经叛道,自成一格,发展创新,其独具一格的书法,神彩飞扬,高风亮节爱民疾世的题画诗,让其作品传扬千秋:“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没有这些传咏千秋的诗句,光靠其画的竹石兰花,就没有这么久负盛名的郑板桥。齐白石只跟着外祖父读了一年私塾,来自民间一个雕花木匠,但他一生勤劳不辍,其不少题画诗,让其作品意境在平淡中求高远,使内含外延大大拓展,这种诗书画印合一,让其成为一位来自民间的,但却是震古烁今的一代大师。其题不倒翁:“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题画梅:“兴来磨就三升墨,写得梅花倾刻开。骨格纵然清瘦甚,品高终不染尘埃。”齐白石自评: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这说明中国画家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画外功的份量。

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应在古为今用基础上发展,洋为中用的交流中创新。任何绘画造型艺术门类,都会因工具、材质不同,表现技法的差异,产生各自不同的表现效果的长处和短处。中国画丰富的水墨表现力,色墨同辉的效果是油画、水粉、水彩、版画等无法比拟的,但也有其因材质、工具表观的局限性。因此。在绘画理论、技法上,甚至材质上也可吸收借鉴西画的成功经验,如西方绘画的素描,透视理论、光色变化技法,是值得中国画参考学习的。丰富的油画,水粉、水彩、粉彩、炳烯画的表现方法。都可给中国画借鉴和利用。甚至以西画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中国画,张大千、刘海粟晚年的泼墨泼彩,黄永玉用深兰或紫色作背景画的大笔挥写的荷花,不都是为人们所接受和称道吗。古代有人将神仙、佛教、飞天等人物画画在墙壁上、寺庙中,今天也有人直接将国画画在木板上,其实这都是可以为发展和创新做些尝试的。

有一些书画家既无深厚传统功力,又无创新理念,更不愿到火热生活中去采风写生,不愿到名山大川中去体验积累,却闭门造车地搞出一些大丑即大美,丑极即美极的所谓作品,把这些垃圾艺术谓之“丑极”即“美极”。这恰如一丑妇,眼邪鼻歪、唇裂、头顶生疮脚底流脓,能说这种极丑恶就是极美妙吗?能说这也是发展和创新吗?有书评“七谈中国书法界的乱象”的批判文章,如匕首投枪直刺这种书法乱象,美术界、国画界也应该批批这种乱象。这只是一种为虚名、为利益驱使的卑劣丑恶的阴暗文化,与中国书画的文明传承、创新发展格格不入。

当前,我们国家很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当然也包括中国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让我们回头再读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们的书画艺术家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回到祖国大好河山中去,吸取营养,才能让中国画健康地传承发展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感动艺术家自已,也感动别人,感动时代的,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产品

连环画数字图书馆

多媒体U盘阅读器

触控一体机系统

连环画纸质图书

服务

在线阅读

商品订购

技术服务

定制出版

资源

资讯

百科

原创

社区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

收藏本站

APP下载

合作单位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SINOCOMIC 联系我们 友情合作 网站地图 服务条款 版权说明 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773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781  

连环画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选择“扫一扫”功能。对准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