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是中国画家对舍去色墨晕染、明暗光影等其他技艺因素,单独使用线描的绘画样式的专用称谓。
线描是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天人合一的艺术观使中国画家重本质、重表现、重形式美感的追求,重精神情感的抒发,也造就了中国画的“线意识”。
客观世界只有体积没有线。但是,在具有超凡的“线意识”的中国画家严重,又确确实实隐含着美妙的“线性”因素。客观物象体、面的交接、转折与透视,通过画家的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均可抽象成线,在中国画作品中物化、呈现出来。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衍化成魅力无穷的线描艺术。中国画的线描正是天人合一,物我契合的成功的体现。
线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捕捉客观物象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界定形状,暗示形体。可以置梁立骨,确立间架结构;可以概括而又能动地传达物象的精神气质和寄托画家的主观情思,并营造线条线群自身的风格韵致。作为中国画的形式基因,它表现物象,凸显意象,奠定主客合一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形式基础,形成中国画造型似与不似的统一,从而与西方绘画中为体积服务的线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唐张彦远讲:“无线者非画也。”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一个画家如果没有把线的质地、线的组织、线的构成安置、线的调性变异、线的内在品质解析通透,达到控纵自如的程度,是进不了中国画艺术地大雅之堂的。
中国画的线描是与工笔人物画同生的,也随着工笔人物画的成熟而成熟。古代画家曾将人物画的线描按不同线型归纳成十八描。从十八种不同的线描类型中,我们可以悟到前人用线的形式法则。根据造型的需要和笔性、笔锋、笔力、笔势等用笔的法度变化,作为单体的线,就有长短、粗细、刚柔、轻重、浓淡、光毛、松紧、曲直、方圆、软硬、断连的变化,线与线之间又一依照顾盼、呼应、揖让、交错、重复、渐变等规律组合,形成主次、疏密、虚实、强弱、繁简、顺拗的变化,画家在用线描完成造型人物的同时,又将线描自身的形式美感张扬到极致。
画好线描人物画,线的提炼与组织至关重要,对自然界中可抽象成线的线性因素,不能自然主义地如实照搬,要有所取舍,凡是主线,具有美感的线,要取,要强调,要肯定;凡是辅线,无关大局的线,要舍,要做大胆删减。
一般来说,表现物象外部轮廓、内部隆起及体现本质特征的凹凸之处的线为结构线,显示运动方向且明显突出的线是运动线。结构线和运动线均是主线,对结构、体积、动势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要小心保留,精心处理,不明显的要强化,应有而没有或隐隐约约的要“无中生有”。辅线是指与结构无关联的线或与形体保持距离的线,以及从属于主线的呼应线、装饰线等。对辅线应以虚线做“虚”处理,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在不干扰、破坏主线的前提下,为增加画面的装饰美,可以适当安排些辅线。但对干扰主线,破坏表现力,没有美感、多余的、繁琐的线则一定要大胆舍弃。
在取舍、提炼线描时,要注意整体的来龙去脉,不要孤立地对待一、二条线。为增强形式美感,要注意长线条的概括与挖掘。多用长线可避免琐碎的描绘,易使线描神足气旺,跌宕多姿。
经过取舍,提炼的线条还需组织好,通过独具匠心的安排布局,前后穿插,增加线的形式感与装饰美,表现出空间、层次和节律。
组织线描要遵从对比统一的法则,安排好线的疏密、主次及虚实。疏密指一个画面区域内的线条排列的聚散变化。疏密不同,可以改变形状在画面上的比重。按照“密不相犯、疏密不同”的原则,加大疏密对比,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样,既可丰富画面层次,而且有利于烘托主题。以密衬疏,疏朗处便会突出;以疏脱密,密集处便更加引人注目。从而,使画面形象主宾分明。
用线要注意虚实,线的主次关系要服从画面构图的主宾关系,表现主体形象、起大结构的线应实之,多用长线、实现;起辅助作用的线次之,多用断线、虚线。次线是主线的丰富与补充,通常主线宜实起实收,行笔慢,用力重;次线则宜虚起虚收。主线次线虚虚实实,虚实相间,以虚显实,以实破虚,虚实互动,画面自会妙趣横生,增强感染力。
线描的组织方式大体分为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种,同类线条的重复排列、近似线条之间的形态衔接与线走势的渐变是规则的组织形式,给人以夸张、明晰、律动的秩序感,具有装饰美。不规则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突变和混合两种,突变是利用交叉、放射造成线与线走势上的冲突与矛盾;混合是把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线综合利用,形成大的反差。在实际创作中,在保证全画线描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常常是规则的与不规则的两种线描组织形式交互使用,以达到更丰富的形式效果。